Petersburg

Petersburg

關於學習的想法總結

學習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無非是資訊的獲取、轉化和輸出三個加工環節。

這裡使用資訊一詞是因為在我看來任何我還不能理解,還沒有學以致用的內容,統統視為還沒有轉化成知識的資訊。無論它被其他人整理的多麼有條理,多麼凝練,多麼準確無誤的內容,對我的認知體系來說都是尚未納入和轉化的 "雜亂資訊"。因此對著其他人的筆記來學習,除非是為了突擊一場即將到來的考試,否則並不是一個完善認識體系的好方法。

資訊的獲取#

幾乎所有的本科專業都會有 "科學文獻檢索" 這門課,但其實如果把目標擴大一些,學習任何門類的知識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訊檢索能力。如今是資訊化的時代,哪怕是專業性的書籍,也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浩如煙海的內容。難點反而是如何找到最合適的資訊文本,避免在冗余的(甚至是錯誤的)資訊來源上浪費時間。

下面以學習線性代數為例,說說獲取資訊時務必要考慮的三點內容

準確性#

關於線性代數的資訊有教材、大佬的文章或筆記,甚至還有群友的解答。但是後兩者並不能保證準確性,而教材往往經過多版審校,至少不會出現原則性的大錯誤。所以對於剛剛學習的線性代數的同學首要的是要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

易讀性#

易讀性指的是資訊來源的組織形式是否易讀。很多人吐槽國內線性代數教材第一章丟給讀者的是 "行列式",而非解釋何為線性代數,以及線性代數解決的問題,其歸根到底就是吐槽教材的編排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教材編排會直接降低獲取資訊的速度,對比考研的教材往往會有詳細的目錄、每章節前的思維導圖,就是為考生解決一部分易讀性的問題。

內容完整性#

不同版本的教材往往在厚度上可以差出好幾倍,我本科院校提供的線性代數教材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 "計算手冊",一本關於這門學科計算方法的說明書。而國外教材往往對每一知識點都有詳細的的闡述,最終寫成動輒幾百頁的宏篇大著。如《c++ primer plus》《信號與系統》(奧本海姆),實際上很少有人完整讀完(我稱之為 "全書" 型教材),但是對於不解的困惑往往又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這種安心感是 "手冊" 所提供不了的。

過於精簡的 "手冊" 型教材,往往讓人難以下嚥,而過於詳實的 "全書" 型教材,往往讓人很難吃得下。 因此我的選擇是兩本都要!手冊型教材作為 "目錄",對於易於理解或者無需深究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出現需要加深理解的部分則及時翻閱 "全書" 型教材。再此基礎上,尋找組織形式更為易讀的版本,合適的教材就已經選擇完成了。

資訊轉化#

如何把挑選好的資訊原本內化成為自己認知體系的 "知識" 即使大家日常所說的 "學習" 過程。

大家經常在這個過程中常做的事情是看書、聽課和做筆記。我認為這個環節中最重要的是看書,整體上,上述挑選的教材中目錄有著對這門課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指導;細節上,每一章節內有對具體知識的詳細、準確的敘述。實際上很少有所謂 "老師講了書上沒有的內容" 這種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在教材選擇上出了問題。

但是因為頭腦對於處理文本非常苦手,以至於看書來內化知識的過程被大家叫做 "啃教材"。因此聽課便逐漸成為主流的學習方法,宋浩老師的高數視頻在 B 站已經有上億的播放量,在考研學習的領域大家對不同講師的挑剔程度也遠勝於教材。誠然聽課的時候同時調動了視聽神經,比啃教材輕鬆了不少。但是課程無非也是講師對教材的講解和詮釋,很多人過於依賴課程而忽視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地位。如果只聽課不看書,或者弱化教材的重要性,我認為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

鑒於大多數人在義務教育中養成的聽課 —— 筆記學習流程,高中時的筆記往往是老師講課內容的精簡版本,目的是日後查閱,最終寫成了一本類似於手冊型教材的 "筆記"。在我看來這是十分低效的,如果各式手冊型教材難以獲取,那這樣的筆記的價值或許還有待商榷,但既然已經有了教材的目錄或手冊型教材,那這樣的筆記屬實沒有必要。我不認為這樣自己 "複述" 形成的筆記會比教材的編者寫出來的更準確,而且在課上抄寫筆記忙忙碌碌往往會跟不住講師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頭腦往往有一種 "我寫下 = 我記下" 的錯覺,從而削弱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綜上,或許帶著思考慢慢地啃教材這樣返璞歸真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

資訊的輸出#

資訊輸出的方式有很多,這是資訊轉化成為知識的最後一步,在我看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頭腦是有惰性的,對於接受的資訊,往往會停留在表面而沒有進行知識內化,也正是很多人講 "看了書、聽了課,但是不會做題" 的原因。

講解#

費曼學習法:"通過簡短的語言,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件事 **"**,其核心便是這最後一步的資訊輸出。實際上資訊輸出的方式有很多,而給別人講清楚是最高級別的驗證,需要完整的將資訊內化成認知體系的一部分,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講述型筆記#

除了給別人講解外,其他常見的兩種方法莫過於做題和整理筆記。此處的整理筆記有別於上面提到的 "摘要式" 筆記,而是類似於給別人講解和梳理的一種講述型筆記,旨在以文字的形式複述知識的重要部分,做到類似於費曼學習法的效果。最終形成的筆記可能形式並不美觀、內容並不完整,但是更像一種備課教案,標誌著對知識內化的完成。

做題#

另外大家最熟悉的 "刷題",本質上也是將知識運用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是在出題人的指導下沿著特定路線解題,其結果往往是對知識的片面,零散的運用,有種抽查的意味。另外過量的刷題往往會出現一種類似於 "過擬合" 的現象,即為了解題而解題,完全在應用解題方法來得到答案,而忽視了對與知識的運用和輸出,適得其反,也是我對應試教育厭惡的來源。

總結#

學習任何內容,一定會經歷獲取,轉化和輸出三個環節,有意識地優化每個環節中的細節是提高學習效率最根本的方法。要避免對教材、課程的過分挑剔,一本 90 分或 80 分的教材對學習的效率影響並不大, 如果為此浪費了的大量的時間在選擇教材和講師上則得不償失。要從自身的學習流程中尋找弱點逐個優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祝大家都能迅速學會自己想掌握的任何知識~

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經驗和思考,對於文章中出現的錯誤、侵權等請聯繫本人修改。
文章非最終稿,對於可能會發生的內容變動,十分抱歉。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